来源:学习时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这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坚持政治建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前提。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调“马院姓马”,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委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让党建工作严起来、硬起来、实起来。进一步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不打折扣、严格落实。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种好意识形态“责任田”。做好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个人学习和专题辅导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补充,实践研修和大会交流相促进,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带头履职尽责,坚持从严治党,压紧压实第一责任,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行政负责人带头讲政治,自觉接受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同时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负责人的岗位要求对标对表,尽快转换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班子成员以身作则,自觉维护党的权威,旗帜鲜明地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一战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于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线上线下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做好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核心。现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注重教学改革,但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为改革而改革的情况。如何使思政课具有更多获得感,这就要坚持内容为王,在整体性、专题式、研究型教学方面出实招。具体来讲,坚持基于思想引领、理论讲授、问题导向、项目带动、实践养成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重在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在阐明理论,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坚持从“讲故事”到“讲理论”的转变,增强学生“四个自信”。重在问题导向,坚持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思政课进行教学问题设计,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青年学子提供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精准供给。重在项目策划,以各级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特别是发挥好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的示范作用,将传统优势与信息化改革有机结合,创新互联网思政课,使教师与学生在研学互动中共同提升获得感。重在实践养成,统筹协调好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感受祖国沧桑巨变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教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信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学习,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夯实理论讲授的“压舱石”;坚持教研一体、研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倡导以学术讲政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关键。推动学科建设应立足于时代语境,主动适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需要,培育有影响力的学科人才,搭建好有支撑力的学科平台,推出有显示度的学术精品。在做细做实学科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鼓励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做到既出思想、出成果又出人才,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学科特色的凝练和打造,既有近期目标,也有长远规划,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接续奋斗。同时,用学科建设成果反哺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优化学科研究队伍。花大力气抓好思政课教师专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强化学科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访学进修、在职深造、联合培养、择优资助、社会考察等途径,全面提高学科队伍整体水平。三是严格学科规范管理。按照中央和教育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符合学科规律的实施细则。落实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严把导师准入关,导师遴选及退出机制科学合理,体现学科业绩导向;规范研究生入学、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发挥学科领航作用。既从整体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变迁,也聚焦新时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系统研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作者: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