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学院-凯发游戏

自恋的小美女
发布日期:2018-03-19  浏览量:

外甥女上幼儿园时就像其她小孩子一样,一开始就是不适应,每次妈妈把她送到幼儿园想要离开时她总会大哭大闹,任凭幼儿园老师怎么劝也不管用。偶有一个叫小×的老师见了外甥女后称她为“小美女”,却发现外甥女一下子乖巧了许多,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喜欢小×老师,因为小×老师也喜欢我。于是外甥女就在小×老师的班级上课,每天早上她开始督促妈妈送她上学,当然小×老师也确实很关心她。

次年,幼儿园又开始招生,小×老师又开始使用同样的方法,称一个哭闹着不想入学的小女孩为“小美女”,同样的奇迹出现了,就像外甥女一样,这个小女孩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也开始高高兴兴地在小×老师的班级上课。这个现象被外甥女发现了,于是她开始噘着小嘴跟小×老师闹情绪。晚上回家后对妈妈说:明明我是小美女,小×老师竟然称那个女孩儿也是小美女。妹妹给她解释说:小美女可以是女孩子的通用称呼,就像我们称好多小男孩为小帅哥一样啊。外甥女思考了良久,才很不情愿地说:那我们都可以叫小美女了?

很明显,喜欢被称为小美女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恋一词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自恋的由来: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这是健康自恋的形成过程。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阶段,妈妈虽然曾经爱过孩子,但是后来就不够关心照顾他了,会出现什么情形?例如把1岁的孩子送爷爷奶奶或姥姥代养——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感到恐惧与自卑。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他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并特别注重: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等等。很明显,这是不健康自恋的形成过程,很有可能发展为自恋性人格障碍

小孩子上幼儿园时需要和妈妈分离,特别是当妈妈是一个“好妈妈”时,这种分离似乎就更加困难了。那种形成不健康自恋的孩子会表现为无论家长和老师怎么办她都会通过哭闹拒绝和妈妈分离,而形成健康自恋的孩子可以通过被称为“小美女”的方式或其它方式做到和妈妈的正常分离,因为她们内心有“这种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自恋情感”。

科胡特在《自体的分析》中这样写道:原发性自恋的平衡被母性照顾的无可避免的缺点所扰乱,但儿童会将原先的完美代之以(a)建立一个夸大而具表现癖的自体影像——夸大自体;以及(b)将原先的完美交付给一个受仰慕的、全能的(过渡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夸大”及“表现癖”这两个术语泛指的是一群现象,其中包括“儿童唯我的世界观及他被夸奖时无所掩饰的愉悦”。“夸大的自体”涉及到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他的对于被赞许的异常喜爱。科胡特用夸大的自体代替了自恋性自体这一术语。这种体验可以被概括为:“我是了不起的,完美的,看看我!”很明显,外甥女在面对不得不呆在幼儿园这个挫折时,将原先的完美代之以建立一个夸大而具表现癖的自体影像——夸大自体,即小美女的影像。

科胡特认为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点击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