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有“被撕裂了的感觉”时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思考一个问题:把心理咨询与治疗比喻为一个外科医生做手术是否恰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不是也像外科医生那样,首先是把来访者的内心打开,然后找到病灶、去除病灶,最后再加以缝合伤口?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有一个来访者在经过15次咨询后给我的反馈:老师,经过15次心理咨询之后我在这个暑假感觉好多了,现在心里很平静,能正常的学习和交友了,第一次感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那么的幸福,假期打工虽然不是太顺利,但自我感觉收获很大,但我也不确定是不是我真的完全好了?当询问他能不能判断出可能是哪几次咨询发生了关键的作用时,他回答:我也不知道,但我在前几次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像做手术一样,感觉被撕裂了的感觉,我被剖析的血淋淋的,并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但我感觉你以后的工作就很少了,这个过程真的很煎熬,如果能像医生那样直接把病变的部位直接去掉该多好啊!
真的很感谢来访者对我说出的真心话!
其实每一个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种感受,来访者的问题好多时候并不像大家所想的潜意识意识化后就会自行解决。而在弗洛伊德看来,是领悟为来访者带来自由。来访者逐渐理解到自己潜意识中以幼儿式的努力所寻求的快乐是不可能达到的之后现实原则就超过了快乐原则,于是会主动放弃童年早期那些注定无望的渴求。这也就是我的来访者所诉说那种被撕裂了的感受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咨询师正常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在费尔贝恩看来,来访者之所以被禁锢在神经症中,并非由于潜意识中寻求快乐;神经症体现了来访者唯一了解的人际关系形式。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她内部世界的表征中,她感到只有通过痛苦的心灵状态和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才能与他人相联。她坚信放弃这些痛苦状态和旧有模式会导致全然地与人隔绝、被抛弃、被毁灭。仅有领悟是不够的。仅有领悟并不能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神经症性的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她无法想象没有这些自己会怎样。根据费尔贝恩的观点,除非一个人相信存在新的客体存在着与人交往的其他方式,令她能感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否则她就无法放弃与旧客体成瘾般的强烈联系。要使来访者断绝与分析师之间旧有的、移情形式的联系,她必须开始信任更自由的新的关系模式。
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读了精神分析史,对精神分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把以前阅读的书籍系统地联系起来,尤其是阅读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作品自身感觉收获更大。总体来说,心理咨询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需要修通的元素就是关系。
当来访者有了“被撕裂了的感受”、“被剖析的血淋淋的”时,咨询师是没有办法代替来访者去去除病灶的,咨询师只能用自己健全的人格来为来访者提供支持和包容,就像克莱因的“好乳房”、比昂的“容器”、费尔贝恩的“激励性客体”、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和“足够好的母亲”、刚特瑞普的“替代父母”、科胡特的“神入”一样,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来访者内在心理结构的改变,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是是必需的。